其二,文化的熏陶。在人们对于肤白的追求之下,文人对人的形容,也会受到其影响。翻开对人物外貌形象描写的书籍来看,这些文人笔下的美人大多数肤白的,而且是以“白玉”和“白雪”为其中的衬托之物。
1、《诗经》中的《卫风·硕人》,有言:“手如柔荑,肤如凝脂,领如蝤蛴,齿如瓠犀。”
2、战国时期:宋玉《登徒子好色赋》,有云:“眉如翠羽,肌如白雪。”
3、唐朝时期:韦庄《菩萨蛮》,诗云:“垆边人似月,皓腕凝霜雪。”
4、宋朝时期:柳永《合欢带》,词云:“身材儿、早是妖娆。算风措、实难描。一个肌肤浑似玉,更都来、占了千娇。”
5、明清时期:《红楼梦》,小说有言:“淡眉如秋水,玉肌伴轻风。”
不同朝代,人们对于美人的描写大多是“肤如白雪”,“如玉”之类的描写。而且,因为每一个朝代所流行的东西不同,在晋朝等朝代中,人们对美男子的追求,似乎也有点倾向于病娇。
其三,是男性对于择偶的判断标准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男性在择偶的时候,认为肤白的女性会显得年轻一些;而且,随着年龄的增长,肤白的女性较肤黑的女性的来说,前者的皱纹会更加的明显。也因此,男性会以此来判断出大致的年龄,以及生育能力。(当然,这只是在网上看到的一点说法,可忽视。)
所以说,人们对于肤白的追求,已经不仅局限于现当代,而是在春秋时期,甚至是西周时期便有了。而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沉淀,现在人们对于肤白的追求自然也不足以为奇了。当然,肤白肤黑在一定程度上是先天的,也有经过后天的操作而形成的。
但是,最求肤白也是有一个度,而不能为了刻意地追求肤白而毁掉自己的健康,这是得不偿失的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