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么,武则天究竟扩张了多少领土呢?
首先,来看下武周开国之前的疆域。
在唐高宗晚期,东突厥复国,攻陷漠北,导致唐朝疆域大为缩水。
公元681年(唐高宗开耀元年),李治杀害归降的东突厥可汗伏念,于是到了次年,也就是682年(唐高宗永淳元年),突厥吐屯啜骨咄禄反唐,建立后突厥政权,继而攻陷漠北,连年侵犯唐朝边境。
《资治通鉴·唐纪十九》:“(永淳元年壬午,公元六八二年)是岁,突厥馀党阿史那骨笃禄、阿史德元珍等招集亡散,据黑沙城反,入寇并州及单于府之北境,杀岚州刺史王德茂。”
《资治通鉴·唐纪十九》:“(永淳元年壬午,公元六八二年)是岁,突厥馀党阿史那骨笃禄、阿史德元珍等招集亡散,据黑沙城反,入寇并州及单于府之北境,杀岚州刺史王德茂。”
682年唐朝疆域参考
紧接着,安西四镇又被吐蕃攻占。(唐高宗时期已经被占领过3次)
《新唐书·志·卷三十》:“咸亨元年,吐蕃陷都护府。长寿二年收复安西四镇。”
《太平御览·兵部·卷七》引《唐书》曰:“高宗时,吐蕃陷安西四镇。长寿初,蕃军逼安西府,则天令武威军总管王孝杰、将军阿史那忠节等,率师拒之。孝杰至安西,合战屡捷,大破蕃军,收复龟兹、于阗、疏勒、碎叶四镇而还。”
《新唐书·志·卷三十》:“咸亨元年,吐蕃陷都护府。长寿二年收复安西四镇。”
《太平御览·兵部·卷七》引《唐书》曰:“高宗时,吐蕃陷安西四镇。长寿初,蕃军逼安西府,则天令武威军总管王孝杰、将军阿史那忠节等,率师拒之。孝杰至安西,合战屡捷,大破蕃军,收复龟兹、于阗、疏勒、碎叶四镇而还。”
688年唐朝疆域参考
因此,也就导致了武周开国初期疆域,直接继承了高宗晚年后的不堪局面。这一期间的疆域面积大约在600-700万平方公里之间(一说691万平方公里)。
690年武周疆域
直到690年,武则天改唐为周,武周开国,中国疆域进入了疯狂对外扩张模式。
692年二月,党项宣布脱离吐蕃,归附武周,武则天将其领土分置十州。
《资治通鉴·唐纪二十一》:(长寿元年壬辰,公元六九二年)二月,己亥,吐蕃党项部落万馀人内附,分置十州。
《资治通鉴·唐纪二十一》:(长寿元年壬辰,公元六九二年)二月,己亥,吐蕃党项部落万馀人内附,分置十州。
692年五月,吐蕃诸部的大首领曷苏,率领其部落连同贵川部、党项30万人的领土一并归附武周(相当于吐蕃四分之一的领土和人口),武则天派张玄遇接纳。不料曷苏事情泄露,被吐蕃王擒回。此时外族首领昝捶率领羌族、蛮族八千主动归附,张玄遇把他们的领土建置为莱川州(一说叶州)。
《旧唐书·列传·卷一百四十一》:“大首领曷苏率贵川部与党项种三十万降,后以右玉钤卫将军张玄遇为 安抚使,率兵二万迎之,次大度水,吐蕃禽曷苏去。而它酋昝插又率羌、蛮八千自来,玄遇即其部置叶州,用昝插为刺史。”
《资治通鉴·唐纪二十一》:(公元六九二年)五月,吐蕃酋长曷苏帅部落请内附,以右玉钤卫将军张玄遇为安抚使,将精卒二万迎之。六月,军至大渡水西,曷苏事泄,为国人所擒。别部酋长昝捶帅羌蛮八千馀人内附,玄遇以其部落置莱川州而还。
《旧唐书·列传·卷一百四十一》:“大首领曷苏率贵川部与党项种三十万降,后以右玉钤卫将军张玄遇为 安抚使,率兵二万迎之,次大度水,吐蕃禽曷苏去。而它酋昝插又率羌、蛮八千自来,玄遇即其部置叶州,用昝插为刺史。”
《资治通鉴·唐纪二十一》:(公元六九二年)五月,吐蕃酋长曷苏帅部落请内附,以右玉钤卫将军张玄遇为安抚使,将精卒二万迎之。六月,军至大渡水西,曷苏事泄,为国人所擒。别部酋长昝捶帅羌蛮八千馀人内附,玄遇以其部落置莱川州而还。
692年九月,武则天派大将王孝杰出征西北,发动“安西之战”。十月,王孝杰大破吐蕃,收复龟兹、疏勒、于阗、碎叶等安西四镇,设安西都护府于龟兹,并提拔王孝杰为左卫大将军。在群臣一致反对的情况下,武则天毅然对安西四镇增兵三万。这一措施使安西四镇从此安定,直到唐玄宗时再无反复。
《资治通鉴·唐纪二十一》:(公元六九二年)“冬,十月,丙戌,大破吐蕃,复取四镇,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,发兵戍之。”
《旧唐书·列传·卷四十三》:“长寿元年,为武威军总管,与左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率众以讨吐蕃,乃克复龟兹、于阗、 疏勒、碎叶四镇而还。则天大悦,谓侍臣曰:“昔贞观中贝绫,得此蕃城,其后西 陲不守,并陷吐蕃。今既尽复于旧,边境自然无事。孝杰建斯功效,竭此款诚,遂 能裹足徒行,身与士卒齐力。如此忠恳,深是可嘉。”乃拜孝杰为左卫大将军。”
《旧唐书·列传·卷一百四十六》:长寿元年,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大破吐蕃之众,克复龟兹、于阗、疏勒、碎叶等四镇,乃于龟兹置安西 都护府,发兵以镇守之。
《资治通鉴·唐纪二十一》:(公元六九二年)“冬,十月,丙戌,大破吐蕃,复取四镇,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,发兵戍之。”
《旧唐书·列传·卷四十三》:“长寿元年,为武威军总管,与左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率众以讨吐蕃,乃克复龟兹、于阗、 疏勒、碎叶四镇而还。则天大悦,谓侍臣曰:“昔贞观中贝绫,得此蕃城,其后西 陲不守,并陷吐蕃。今既尽复于旧,边境自然无事。孝杰建斯功效,竭此款诚,遂 能裹足徒行,身与士卒齐力。如此忠恳,深是可嘉。”乃拜孝杰为左卫大将军。”
《旧唐书·列传·卷一百四十六》:长寿元年,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大破吐蕃之众,克复龟兹、于阗、疏勒、碎叶等四镇,乃于龟兹置安西 都护府,发兵以镇守之。
于是,到了公元692年底,吞并吐蕃东部、收复安西四镇的武周,疆域已经扩大了不少。
692年武周疆域
从693-695年,武周疆域仍在持续飙升。
延载元年(694年)六月,西南永昌蛮首领薰期,率领的部落二十余万户的领土归附武周。
《资治通鉴·唐纪二十一》:(延载元年甲午,公元六九四年)天授中,遣监察御史寿春裴怀古安集西南蛮。六月,癸丑,永昌蛮酋薰期帅部落二十馀万户内附。
《资治通鉴·唐纪二十一》:(延载元年甲午,公元六九四年)天授中,遣监察御史寿春裴怀古安集西南蛮。六月,癸丑,永昌蛮酋薰期帅部落二十馀万户内附。
证圣元年(695年)正月,武则天派王孝杰出征后突厥。十月,后突厥投降并归属武周,武则天封其为“归国公”,并授予大周左卫大将军一职,协从武周作战。
《资治通鉴·唐纪二十一》:(公元六九五年)丙午,以王孝杰为朔方道行军总管,击突厥。冬,十月,突厥默啜遣使请降,太后喜,册授左卫大将军、归国公。
《资治通鉴·唐纪二十一》:(公元六九五年)丙午,以王孝杰为朔方道行军总管,击突厥。冬,十月,突厥默啜遣使请降,太后喜,册授左卫大将军、归国公。
695年武周疆域
于是,到了695年,武周基本上收复了高宗时期所有失地并持续扩张到了前所未有的1241万平方公里,超越了唐朝(高宗年间最大值)。
此说基本符合《中国通史》所言“武则天统治期间,疆域空前拓展。”以及《人教版历史教科书·历史·七年级下册》中“武则天在位期间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”的概括。
该疆域面积仅次于元清,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汉人王朝。
或许有人说,后突厥只是称臣不能算作武周疆域。然而事实上,后突厥默啜可汗不仅仅是称臣,而且是无条件地请求投降,并归附于武周,武则天册封其为“归国公”,归国是什么意思不必多说,而且还授予默啜可汗了大周左卫大将军一职(692年王孝杰收复安西四镇,也被武则天提拔为左卫大将军),协从武周作战。契丹反叛武周时,默啜可汗说要“为国讨契丹”,这里的“国”指的就是武周。如果后突厥不属于武周,那么就不该叫“为国讨契丹”了。默啜可汗讨契丹有功,武则天封他为“立功报国可汗”,如果后突厥不属于武周,又何谈“报国”呢?
然而,该疆域还并未算入693-694年韩思忠打下的领土。
在长寿二年(693年)西突厥联合吐蕃等入侵,后突厥和室韦亦趁机发动对武周的战争,一时间,武周面临四国围攻,灾难空前。可仅仅在一年之间,一员猛将——韩思忠,便先后攻下泥熟俟斤、施质汗、胡禄屋阙等,又攻占了吐蕃泥熟没斯城。
《新唐书·列传·卷一百四十·突厥》:“其明年,西突厥部立阿史那俀子为可汗,与吐蕃寇,武威道大总管王孝杰与战 冷泉、大领谷,破之;碎叶镇守使韩思忠又破泥熟俟斤及突厥施质汗、胡禄等,因拔吐蕃泥熟没斯城。”
《新唐书·列传·卷一百四十·突厥》:“其明年,西突厥部立阿史那俀子为可汗,与吐蕃寇,武威道大总管王孝杰与战 冷泉、大领谷,破之;碎叶镇守使韩思忠又破泥熟俟斤及突厥施质汗、胡禄等,因拔吐蕃泥熟没斯城。”
其中吐蕃泥熟没斯城的具体位置已失考。泥熟俟斤、胡禄屋阙在中亚,其范围亦不可考。而施质汗是突厥别族,在突厥可萨帝国东南方,涵盖了今阿富汗等国家所在的一部分地区,故地理位置上界定于西亚和中亚,但其具体范围仍不得而知。
如果大胆推测,将韩思忠所攻下的疆土进行估算,则武周疆域可达1438万平方公里,这个数据更不得了,已经超越元清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王朝了,但为估算,仅供参考。
综上,武则天疯狂对外扩张,疆域面积由开国初期的600-700万平方公里(一说691万平方公里),疯狂扩张到了巅峰时期的1241万平方公里(一说1438万平方公里)。
如果按一般的691到1241算,武则天扩张了550万平方公里领土;
如果从691到1438算,武则天扩张了747万平方公里领土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